大便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,通过对大便的物理、化学和显微镜检查,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。这项检查操作简单,费用低廉,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大便常规检查能查出哪些肠道疾病?
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筛查出多种肠道疾病,如肠炎、痢疾、寄生虫感染、肠道肿瘤等。其中,肠炎是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。
肠炎是什么?
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,可由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多种因素引起。肠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泻、腹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大便常规检查如何判断肠炎?
1. 白细胞计数:正常大便中白细胞计数很少,若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增多,可能提示肠道存在炎症。
2. 红细胞计数:正常大便中红细胞计数很少,若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增多,可能提示肠道存在出血,如肠炎、肠道肿瘤等。
3. 潜血试验: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大便中含有血液,可能是肠道炎症、肿瘤等引起的出血。
4. 病原体检测:通过大便培养、抗原检测等方法,可以检测出引起肠炎的病原体,如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。
大便常规检查的局限性
虽然大便常规检查在诊断肠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但并非所有肠炎都能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确诊。部分肠炎患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,或者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可能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,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。
如何确诊肠炎?
1. 详细询问病史:了解患者的症状、病程、饮食史等信息,有助于初步判断肠炎的可能性。
2. 大便培养:通过大便培养,可以检测出引起肠炎的病原体。
3. 肠镜检查: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,是诊断肠炎的重要手段。
4. 影像学检查:如CT、MRI等影像学检查,可以了解肠道结构变化,有助于诊断肠炎。
珠海养和大医健康管理提醒
珠海养和大医健康管理提醒广大患者,若出现腹泻、腹痛、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,以便尽早确诊并治疗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注意饮食卫生,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。